德国家教的“善良教育”给我们的反思

来源:两个黄鹂    /    编辑人:两个黄鹂    /    编辑时间:2021-04 月 02 日

— 摘要 —

人之初性本善也好,人之初性本恶也罢,人性需要文明教育的洗涤,需要善良教育的滋润,需要爱心教育的浇灌,需要热心教育的沐浴

当今我国教育在“分数教育”、“应试教育”的严酷现实下,不少孩子缺乏一些善良,互助的本性,团结的合作性。中华民族善良的种子为什么没有得到有效传播,为什么孩子这么“冷血”?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缺乏对孩子善良教育和影响。人之初性本善也好,人之初性本恶也罢,人性需要文明教育的洗涤,需要善良教育的滋润,需要爱心教育的浇灌,需要热心教育的沐浴,对此,我们应该好好借鉴德国家教的“善良教育”!

一是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稍微懂事的时候起,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须作好“饲养记录”。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德国人在这方面绝非小题大作——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更具有冷血性格。

二是同性弱者、关心弱者。同情、帮助弱者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几乎德国人都能做到,慈善捐款捐物更是成为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一个小小的例子足以说明德国人对弱者的同情和爱意: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

三是唾弃暴力、拒绝暴利。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时,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据悉,凡经2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

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四是家庭和谐、沟通和睦。德国善良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与家长的充分合作,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不管是家长在家里饲养小动物,还是教育儿童同情弱者,远离暴力,都很好地体现了家长对善良教育发自内心的重视与关心。教师可在儿童的道德培养等各方面多与家长沟通,争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家长可将对生命的关爱、对他人的看法渗透到儿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身体力行地实践自身对善良教育的理解,与教师一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埋下善良的种子。德国夫妻之间几乎没有家庭暴力,老师没有对孩子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行为。因为以暴制暴只会使暴力更加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