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博士:少儿口才教育的专业路径

  演讲主题

少儿口才教育的专业路径
嘉宾:赵琳博士

中国播音界泰斗张颂先生的嫡传弟子,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


图片

图片


谢谢主持人!很荣幸在这里发言。此时此刻,在中国传媒大学有两场语言的盛会,一个是我们全国少儿口才的领导者论坛,还有一个是全国大学生齐越朗诵艺术大赛,今天晚上是总决赛。所以真的,在这样一个场合我觉得特别有历史价值和意义,而且在发言之前我特别想说说我的感想。我和肖博士在1998年进入了中国传媒大学,一起同窗三年,这三年,他给我的印象一直很低调,直到有一次他邀请我去参加他主办的全国的少儿语言艺术大赛的评委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把一个本来应该是由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去做的一个事业,他先做起来了,所以我由衷地敬佩,由衷地感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所以今天我想,如果说让我指路径,我觉得很可能也只是提供一点点思考,希望给大家一点点启发。

1998年的时候,我考研究生进来,其实我以为我的语言非常好,直到和北京的哥一块聊天的时候,的哥说,姑娘,南方来的吧,那个时候我特别沮丧。为什么呢?因为我已经是一个卫视台的播音员了,来到北京之后被一个的哥给认出来了,也就是说你的语音是在构建你的形象,在传播你的形象,你的标签永远揭不掉是因为你的声音附着上面了。对声音的苛求永远是人类对于耳根的追求,这个时候我发现我原来做的是英语的新闻,其实连母语都没有学得太好,这是1996年的事情。

到1998年我跟着张颂老师读研究生的时候,那个时候,肖博士是在读电视新闻,我发现我们这个学科太单一了,它需要有综合的引领,也就是今天我们在论坛上说到的,语言学、跨文化的传播学、教育心理学等等,我们都应该涉猎,所以我想今天要指的路径,也许我的思路还不够开阔,但是我想用我的经历告诉大家,当你面对一个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同时做采访的时候主持人需要有双语的转换能力,可是我们往往把语言当成工具,而没有看到语言背后他所承载文化的重量,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的语言艺术会非常的漂亮,但是孩子们上来说话的时候就像唱歌一样,没有由衷之言,这里面有一些教育上的误区,一会儿我们来探讨一下。

在新媒体时代,大众热情地参与网络媒体,我发现我打开电脑打开网络、打开手机的时候充斥眼前的是刺眼的标题、低俗的语言。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就是现在的媒体环境不像我当时认为那么的干净那么的纯净了。

我们家长很紧张,所以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便捷的传播平台的时候,更需要好好说话,更需要干净的语言环境,而少儿口才教育,在我看来是一片净土,是培养国民素质的基础,所以,在座的各位,真的让我非常由衷的敬佩,身边的少儿口才班是越来越多,这些班级办的越来越多的时候,专业化程度好像也越来越高,比如说我们看到内容丰富了,有播音主持、有相声、绕口令、儿歌、古诗词表演还有各种考级、各种大赛,但是我想说的是,今天的少儿口才教育的当务之急,不是考虑训练要增加多少训练品种,这个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应该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上共同来探讨可持续化专业发展的路径。

可能常时间做的是成人口语的培训,因为我是在播音主持艺术学员的口语传播系,口语传播系是面向全社会,不只是顶尖的播音员、主持人那个金字塔的顶端,他们需要非常好的语言素养,其实口语传播是希望让他大众化、所以我们在给北京市委宣传部宣讲团指导各行各业的百姓宣讲的时候,包括给北京市委党校的处级干部、给他们做领导力培训的时候,教他们如何宣读报告,如何应对媒体的提问,可能我们平时教学生怎么提问的时候,他们需要如何应对我们的提问,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发现这些已经为人父母,已经是社会精英的这些人,他们在面对公众讲话时还会紧张,我不知道这种体会大家有没有接触过,他们从公众讲话的情景中走出来的时候又会有一个共同的遗憾,这个遗憾是什么呢?就是如果早一点接触口语表达的训练,该多好啊。要是让我的孩子能早一点接触到口语表达的训练该多好,希望口语的训练能够伴随终身的学习系统该多好啊,这种感叹不光是他们在问我要PPT的过程当中我感觉到的,还有一个就是在以后的互动当中,他们对提高表达的渴求越来越大。

那么。少儿口才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路径在哪儿呢?我想谈三点,第一个路径,少儿口才教育要有一个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是什么呢?我搜索了关健词,少儿口才训练,在百度找到的相关结果有960万个,全国少儿口才培训的市场很热闹,租一个场地、打一幅广告,招一些临时的老师,兼职的老师,各立山头,散兵游勇,教师的队伍良莠不齐,商业的利益优先于教育质量,这种势头,如果只是来自市场底层的强大冲动,而没有顶层设计的话,没有专业的建设思路,我觉得是行之不远的。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成人口才教育运动先驱是卡耐基,他的公司从1912年,从创立一个训练班开始,100多年过去了,至今有超过3000个他自己的专业讲师,为26个国家,用30种语言提供专业训练,他所推广的核心价值观已经能够延续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直到今天全球各地广为流传,他的著作《人性的弱点》流传了这么多年,几乎成为西方口才的《圣经》,可见专业化的顶层设计和市场的底层冲动相结合才会有长远的发展,这是我想谈的第一点。在中国,我觉得两个黄鹂在专业化的研发设计上,在中国已经遥遥领先了,不是因为他是我同学,我要吹这个牛,我非常详细的关注了它的设计理念,那些模块,我看了很感动,我真的是觉得播音主持应该对孩子们,从娃娃抓起来做这件事情,所以肖博士是很有情怀的,很有理想的,我觉得他在全面打造专业联盟的同时,已经做成了中国少儿口才教育专家,很让人敬佩。他们这个团队也是功德无量的,这是我的感受。  

大家知道,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是什么呢,沉默是金,刚才肖博士也说到了,重文轻语,就是写的好,很重要,拿人稿念没什么出息,但是你会发现,同样一篇稿件,不同的人念出来之后你会有取舍,你会有喜好和厌恶,你会有感觉的,说明从文字转换成声音,是有技术含量的。他需要很多东西,这个里面专业的东西我就不再说了。刚才说到的,我们语言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问题,我非常认同,就是说,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就像跳芭蕾舞的过程,艺术演讲,比如说演讲、朗诵、包括我们说的讲故事,这种艺术语言,他是跳芭蕾的前期阶段踮脚尖这个工夫,如果你没有艺术语言的功底,你在人际交往当中,这个语言的感染力,他就要弱很多,他在进入真实的、实用性的,真实的人际交往的时候他也会大大折扣,所以这两者是不矛盾的。

所以,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的现代化开始有新的气色和亮色,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普遍偏重于智育,我们说,对文本的理解,对这堂课你消化了多少,你的分数其实已经顾不上素质教育了,我的女儿是在北京最好的小学,我原以为也是素质教育,其实也是离不开分数的,对分数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的理想总是非常的丰满,可是现实总是很骨干。我们的少儿口才教育专业的成果,我的建议,如果能够纳入到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当中,那将会是一件民族的幸事。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在今年,我参加了2015年儿童与语言全国小学教学研讨会,因为我的女儿在那个学校,所以我不得不去,一去我才发现,特别有收获。  

以北京最著名的一所小学——史家小学为例,即便是最优秀的团队,教师团队,也非常需要社会外援的支持,支持他的课堂教学。五年来,这个小学以教师工作坊的形式,就是以某一个老师工作坊的形式与有经验的团队,包括民办的、当然也包括传媒大学,去深度合作。

还有,可以通过拍摄、观察自己身边的事情,去做实际的新闻报告,我看他们拍的中国式过马路,我觉得又可笑又可敬,孩子们的视角关注大人们的世界和社会中的值得批判的点,我觉得这些孩子已经不只是关心他的分数了,他们还关心粮食和蔬菜。 还有,在播音主持的课程渗入进去,他们在课文的朗读,进入了声音的王国之后,领悟到了超越文字的语言之美。孩子们的语言素养提高了,培养了自信的表达能力,反过来刺激了课堂教学,孩子们的思考和写作水平也提升了。

我一直都认为少儿口才训练课程不只是下口头的工夫,他还应该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全面培养语言的综合能力,我的导师,我是在2008年读他的博士,两天前应该是他的三周年忌日,他在朗读学、朗读美学建立之后,《朗读教学法》还没有写完就走了,大家其实可以看看他的这本书,对于孩子的朗读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对于一个芭蕾舞踮脚尖的工夫下足了之后,你在很多场合你不会两张皮。你知道你要说话的场合,对什么人说话,今天的分寸应该怎么把握,我觉得从美学的修养上会给大家一个提升,很可惜《朗读教学法》没有写完,那么他谈到了语言的功力,不只是嘴皮子上的功夫,语言的功力包括什么呢?观察力、理解力,理解了之后还要去思辨、判断,然后是表现力。然后又是什么?鉴赏力,只有你的鉴赏水平越来越高,鉴赏力和表现力是水涨船高的关系,你对自己有要求了,所以给孩子听好的作品,《小喇叭》是陪着我们一起成长的,我觉得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目标,语言的感受力和你的鉴赏力也是水涨船高的。

还有一个反馈力,就是你在说话的时候你要考虑听众对你这席话内容的反馈,时时地调整你的语言风向标,这种反馈力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把这些语言功力切分开,一点点详细地打磨它,我觉得一个孩子的语言功力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不只是发声,我们希望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口才不仅仅停留在机械的普通话的零件上,比如说我知道每一个音要标准的发出来,但他只是普通话的零件,把这个零件组接起来的是什么?是你的思想感情,是很多很多语言之外的,或者说声音之外的东西。    

所以只有遇到孩子从感受、从思维、从情怀、从心理上进行转变,才能最有效的对他的外在语言的表达进行改善,这是我谈的一点,技巧其实带不来修养,口才教育是情感教育,是身心合一的审美教育。有句话说的好,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取一域。今天我们从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教育方式上谈了一点点思考,孩子好好说话是一个非常崇高而又漫长的过程,我们一起努力,让少儿口才教育的专业化道路越走越宽,这是教育的幸事,也是孩子们的福祉。

第二条路径,老师们要守住底线。我听到各位专家非常精采的讲话之后我想补充进来的,也是在我准备当中没有做到的,刚才有专家说,好的口才真的是有底线的。我们常常这么说,动机很重要,目的、情怀很重要,就是在口语传播过程当中,能言善辩不等于巧言令色,孔子经常说,巧言令色者,鲜矣仁,这就是一个底线,我觉得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他的脑子反映很快,他的语言面貌非常好,都不等于有好的口才,我觉得这个底线各位老师一定要守住,否则这个孩子就是一个歪材。  

还有,在表达的时候不要言不由衷。就是刚才老师说到的,其实不光是孩子,老师也会这样,我的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因为他听过很多好听的故事,他的故事讲的非常好,但上学一个月后就变了,比如说大学之道,这古文还无所谓,但是如果是现代文的话,也是这么甩来甩去,我就非常的忧虑。我想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让他知道什么样的好听、什么样的不好听,她才有了分辨力,后来我感觉到,这个过程他不会说孩子话,包括他不会读课文都是因为什么?言不由衷引起的,我们说言为心声,如果心口不一的时候,你说我们这个社会多可怕。如果读课文的时候也是言不由衷,你说多可怕。

所以首先要调动他的感受,调动他的情景在现,内在语、对象感,然后才是什么?由衷的感受出来与其节奏的把握技巧,所以不会说孩子话、言不由衷其实也是一条底线。如果不能够以此为底线的话,我觉得我们的口才教育的效果也会打折扣的。  

刚才李晓冰老师说到的辩论,的确辩论不等于诡辩,这也是一个底线。我们指导学生做辩论,做辩论的时候很多孩子对论题压根就不感兴趣,那么他就重复专家的观点,重复的过程当中,他在辩论的时候,他的漏洞特别特别的多,因为毕竟是用别人的思维体系建构他的语言,这个过程当中的辩论其实挺失败的。还有一种人,他的辩论是为了什么?要讨好评委,不是为了要去通过辩论得到一个什么解决方案,不是要通过辩论去启发人的心智,而是要哗众取宠得到评委一致的好评。

有一个孩子特别棒,我曾经特别认可他,他在现场用着《奇葩说》的调,我认为他的性别取向都有问题了,用一种哗众取宠的方式呈现他思辨的能力,其实也是一种失误、失策,所以我想,刚才李晓冰老师说到的这些启发了我,我就补充这几点。

第三个路径,就是在教育体系上,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少儿口才教育,分层设计是未来的发展路向,教小孩说话,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语言关键期,我们人类的大脑经过专家的研究,在管语言区的布罗卡区,4-12岁是零语期,也就是说最先被刺激的,最主动储存的,储存能力最强,会被大脑认知为和母语一样的条件反射的,就会被大家灵活的掌握和运用,脱口而出就成为了口才,所以在12岁之后,绝大部分人的布罗卡区关闭的时候,你再去学习语言的时候不是不可以,你会觉得很费劲,他的大脑,将会从这些语言储存期,储存在记忆区里面,运用的时候有不那么灵活自如了,当你想再产生思想、思维去表达的时候,不是直接从母语区反射出来,而是要绕一圈,然后再提取,再说出来,这个过程其实不是一个非常顺利的过程,所以鉴于这一点,教育学家把4-12岁划定为语言关键期,我注意到两个黄鹂教育不愧为关键口才训练的专家,在关键期他抓住了孩子的关键点,也就是他在4-13岁,还有12岁孩子的营养发达,很可能延续到13岁,我不知道是怎么考虑的,放到13岁。

不同年龄段分层设计训练模块,我看到他逐级在开发少儿的口才潜能,是非常科学、扎实的在做实事,只有符合规律才不错过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期。另外,比如肢体语言这一块,我想谈一点,6岁以下的孩子,我建议大家以自然为好,不必强求,因为他们的理解力和自控力不如6岁以上的孩子,但是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手势习惯特别不好的,即便再难调整也要去调整他,可能一调他就特别不自在,但是,当你的讲解很抽象的时候,你可以用具体的方式教他,比如说点菜、切菜、炒菜,你的手势在演讲的时候,他会比较自如,同时他也理解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对于孩子来说,你摸准他的特点,去给他关键期输入一些有价值的,能够真正帮到他的一些辅助的技巧,是非常得当的。

在教育体系上,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少儿口才教学的内容,分层设计,必然是对孩子有帮助的,所以这一点,我觉得两个黄鹂的设计非常的科学。最后一个路径就是在教育方式上少儿口才教育是国民语言素质教育的起点,只有你们把这件工作做好了,其实我们特别感谢在大学教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在大学再教的时候他有点费劲了,但是目前来看,我们从招生情况来看,生源质量慢慢的在提高,这跟大家在社会上的同心协力分不开的。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嘉宾在“2015全国少儿口才教育领导者论坛”的发言录音整理】